高液位超驰的安全设计必须围绕 “绝对可靠” 和 “无意外风险” 展开,核心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 100% 触发保护动作,同时避免误动作或次生问题。
这是触发超驰的 “眼睛”,必须杜绝信号失效或误报。
冗余配置:至少安装 2 个独立的液位传感器,采用不同原理(如一个雷达液位计 + 一个浮球开关),避免单一技术缺陷导致的误判。
故障检测:传感器需具备自诊断功能,当出现断线、漂移、测量偏差过大等故障时,能立即报警并切换到备用传感器。
信号验证:系统需对传感器信号进行逻辑判断,例如两个传感器读数偏差超过阈值时,不直接触发超驰,而是先报警提醒人工确认,防止单传感器误报引发停机。
执行机构是超驰动作的 “手脚”,必须确保指令能被准确执行,即使单一部件故障。
动力冗余:关键阀门(如进水阀、排水阀)需配备双动力源,例如电动阀门同时具备手动操作机构,气动阀门配备备用气源,防止动力中断导致阀门无法动作。
动作确认:执行机构需反馈 “动作状态信号”,例如阀门关闭后,需通过位置传感器确认 “已全关”,若未达到目标状态,系统需再次发送指令并升级报警。
防误操作锁定:超驰状态下,常规控制按钮需被锁定,避免操作员误触常规指令打断保护动作,只有超驰复位后才能解锁。
超驰逻辑是 “大脑”,需平衡安全性和工艺连续性,避免过度保护或保护不足。
阈值分层设置:至少设置三级液位阈值,分别是 “常规控制上限”“超驰触发阈值”“紧急停机阈值”。例如常规控制维持在 80% 液位,超驰在 90% 触发,95% 直接停机,给系统留出缓冲空间。
延时与防抖:设置短暂的信号防抖时间(如 1-3 秒),防止液位波动(如泵启停导致的液面震荡)误触发超驰。
手动干预权限:明确超驰状态下的人工操作权限,例如只有授权操作员能手动解除超驰,且解除前需确认液位已降至安全值,避免随意操作引发风险。
报警和记录是事后追溯与系统优化的关键,需确保信息全面且可追溯。
多级报警联动:超驰触发时,需同时触发声光报警(现场)、中控室弹窗报警、短信 / 邮件通知(责任人),确保相关人员及时知晓。
全流程数据记录:自动记录超驰触发时间、触发时的液位值、执行机构动作状态、复位时间、操作人员动作等数据,保存时间需满足行业安全规范(通常至少 1 年)。
报警优先级排序:将超驰报警设置为最高优先级,确保在多个报警同时出现时,能优先显示和处理高液位安全问题。